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題:習近平的人民情懷
新華社記者
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里,其源必長。
從小村莊到黨中央,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始終心懷家國、躬身為民。
“作為國家領導人,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賦予了人民領袖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奮進的力量,人民領袖團結帶領人民開創新時代歷史偉業。
深深扎根人民,始終信仰人民——
“我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在紅土地上成長、發展,是黨和人民將我培養成人”。
2021年10月21日,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
正在這里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塊示范田,俯身摘下一個豆莢、一撮一捻、仔細察看成色,順手將一顆大豆放進嘴里,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這一幕,讓一旁的農技負責人羅守玉既驚訝又感到親切:“這是老農民才有的動作呀。”
勞動的底色,鑄就了為民的本色:2012年,阜平踏雪,盤腿上炕;2018年,汶川考察,轉磨磨豆;2019年,首都植樹,扛鍬鏟土……
不經意間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歲月不改的人民情懷。
這份情懷,積淀著紅色基因。
2021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來到北大紅樓。
展廳內,刊載著李大釗名篇《庶民的勝利》的《新青年》雜志原件前,習近平總書記細細觀看。
從“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到“庶民的勝利”,革命先驅深刻指明我們的事業“將永遠存在”的歷史必然。
追憶當年,梁家河窯洞炕頭一燈如豆:《為人民服務》短短數百字,習近平愛不釋手;《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常學常新,信念閃耀。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沿著風雨來路,感悟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細思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強調“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淮海戰役紀念館,感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心中裝著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未來無比寬闊。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不能”表明心跡:
“我們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這份情懷,來自于成長經歷。
2015年2月13日,“黃土地的兒子”回家了。
當年的老朋友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手,還是那么親切。總書記還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小名,“那時我和梁家河村結下了緣分,注定了今天會與你們相見。”
40年前離開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擠滿了送行的鄉親,大家一聲不響等他起床。推開門的那一刻,習近平流下熱淚。
當年在梁家河的每一個細節,都觸動著年輕習近平的心。
下地吃飯,知青的玉米團子黃澄澄的,老鄉說:“這是真糧食。”看老鄉的糠團子差很多,習近平主動換著吃。
糠團子熱量少,習近平餓得頂不住了,打開老鄉的飯包,玉米團子還放著:“你們咋都不吃玉米團子?”
“窯里男人與孩子受苦更重,要給他們留著吃。”
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擔。
“那個時候,我就說,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當年的梁家河,一個大隊要接納30多個飯量正大的知青,鄉親們窮得叮當響,也愿照顧城里來的娃娃。
習近平說:“我餓了,鄉親們給我做飯吃;我的衣服臟了,鄉親們給我洗;褲子破了,鄉親們給我縫。”“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
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發自內心牽掛他們。
上一篇:田國良赴遵化調研檢查
下一篇:遵化食用菌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