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和省系列信用建設工作部署實施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市迫切需要通過立法推動信用建設向縱深發展。記者昨天從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3月1日起,《唐山市社會信用建設促進條例》(下稱《條例》)正式施行,將有力推動我市社會信用建設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對規范社會信用管理、加快信用建設步伐、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副主任李欣表示,社會信用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主要內容。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系列決策部署,將“信用唐山”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2022年11月份以來,市委調整加強了市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力量,推動我市社會信用建設突破發展、提檔升級,唐山市綜合信用監測排名在全國261個地級市中從2019年初的第164名大幅提升,2023年以來躍居并穩居國家第一梯隊,年度城市綜合信用指數全國排名第二,唐山市及遷安、灤州、遵化3個縣級市全部成功創建國家信用示范區,獲批數量全國最多。信用體系建設整體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具備了向更高水平、更高標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條例》的制定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國家決策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提高社會信用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我市社會信用建設問題的現實需要。
據悉,《條例》制定堅持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的立法原則,共7章55條,重點圍繞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對信用環境建設、信用信息應用、信用監管與服務、信用主體權益保護和相關法律責任等進行了全面規范,從制度層面建立了以信用為基礎,貫穿信用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具有鮮明的唐山特色。
加強區域合作和平臺建設。《條例》提出建立區域信用合作機制,促進與周邊區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評價結果互認,加強跨區域聯合激勵和依法懲戒。著力提升信用監管信息化建設水平,推進地方信用信息平臺、行業信用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發揮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優勢,為建立標準統一、權威準確的全國信用信息網絡貢獻唐山力量。
凝聚社會信用建設合力。《條例》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信用建設,統籌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通過調動各類社會信用活動主體參與社會信用建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提升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發揮政務誠信引領作用。《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和簽訂的各類合同,應當認真履約和兌現,不得以機構調整、人員變動等理由違約毀約。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變政策承諾、合同約定的,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進行,并依法對相關市場主體的財產損失予以補償。
創新打造守信激勵場景。《條例》明確社會信用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個人誠信積分管理制度,依據省個人誠信積分基礎指標體系,形成本轄區內個人誠信積分指標體系和計算標準,建立個人誠信積分模型,定期生成個人誠信積分計算結果并動態更新,拓展個人守信激勵。
規范獎懲措施應用范圍。《條例》堅持過懲相當的原則,規定了守信激勵措施和失信懲戒措施及其應用范圍,鼓勵市場主體對信用狀況良好的主體給予優惠便利,對失信主體取消優惠便利。
構建精準高效監管機制。《條例》規定本市建立以信用為基礎,貫穿信用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健全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根據監管對象信用等級高低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更有效地配置監管資源、實施精準監管。
保障信用服務行業發展。《條例》明確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社會信用建設領域和特點,制定促進信用服務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信用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鼓勵成立信用服務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自律管理,提升行業服務能力和公信力。
保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條例》對信用主體的知情權、查詢權、異議權、修復權給予立法保障,明確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體在認定失信行為時,應當同時告知信用主體信用修復的條件和程序;規定了信用主體書面異議申請撤銷、變更信用信息的權利,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體和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主動撤銷、變更信用信息的義務。